【带着《论语》游曲阜】孔林:天命伦理 人文认同
信息来源:曲阜旅游网发布日期:2023-07-18阅读 1 次
曲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,其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密不可分。享受一场地域色彩与文史气息兼备的旅行,走近最令人熟知的儒家原典,我们从《论语》中可以领略景点的巍峨气象,从景点中可以参悟《论语》的多维价值。带着《论语》游曲阜,让圣地的历史文脉更加生动鲜活。
“三孔”:孔府、孔庙、孔林是曲阜最著名的旅游景点,更是几千年来儒者的精神故乡,是克己复礼、温柔敦厚的人文精神之具象。其中,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。相传孔子逝世后,弟子们“各持其方树来种之”,其墓便植树成林,由此得名孔林。它是世界上延时最久、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林”。它承载着后世子孙及后学者对孔子的怀念与尊重,是儒家宗族文化、死亡观念的重要体现,联系起对祖先与自身的双重情感认同。
/
/
生死观念:慎终追远 明德思故
《论语》较少谈论形而上意义的死亡,孔子用了很大篇幅来讲述人活着时应当怎样修礼为仁、圆成天命,而当弟子“问死”时,他却避而不答,说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。虽然儒家对“丧礼”也有规定和强调,但它更像是生礼的延续:出于孝,对父母应当“生,事之以礼,死,葬之以礼”,是践行“事死如事生”的要求。孔颖达、朱熹在为《论语》做注时,提出了其基本原则:“丧尽其哀/礼,祭尽其敬/诚”。这是附在学而篇的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句之下的,它从情理教化和血缘链条等方面展现了儒家的死亡意识,也在孔林的建制与发展中得以体现。
慎终追远,体现的是对亡者的敬意和哀思。在出丧时要释放出自己的悲哀,在祭祀时要体现出自己的诚意,同时还要谨遵礼制。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,夹道仅是龙干虬枝的松柏,林道尽头为"至圣林"木构牌坊。陵内有享殿,祭孔时可摆放香坛,平时则放置礼器。享殿之后,正中为孔子墓,其子孙墓地分别在其东部、前部,形成“怀子抱孙”的格局。陵内多神兽、石器、碑碣,秩序谨严。参观祭拜时,总会感受到其庄肃气氛和哀思感情。
/
/
人文认同:宗族建构,精神寄托
图源:三孔景区
作者:田雯洁
编辑:田雯洁
校核:姜会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