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您访问曲阜旅游网!
  • 新浪微博
    微博二维码

    扫一扫关注微博

  • 腾讯微信
    官方微信

    扫一扫关注微信

  • 手机APP
    手机APP

    扫一扫下载APP

  • 曲阜旅游网
  • 智能搜索
  • 当前位置 :网站首页 >媒体聚焦 >

    【带着《论语》游曲阜】孔林:天命伦理 人文认同

    信息来源:曲阜旅游网发布日期:2023-07-18阅读 1 次

    曲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,其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密不可分。享受一场地域色彩与文史气息兼备的旅行,走近最令人熟知的儒家原典,我们从《论语》中可以领略景点的巍峨气象,从景点中可以参悟《论语》的多维价值。带着《论语》游曲阜,让圣地的历史文脉更加生动鲜活。

     “三孔”:孔府、孔庙、孔林是曲阜最著名的旅游景点,更是几千年来儒者的精神故乡,是克己复礼、温柔敦厚的人文精神之具象。其中,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。相传孔子逝世后,弟子们“各持其方树来种之”,其墓便植树成林,由此得名孔林。它是世界上延时最久、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林”。它承载着后世子孙及后学者对孔子的怀念与尊重,是儒家宗族文化、死亡观念的重要体现,联系起对祖先与自身的双重情感认同。





    /

    /

    生死观念:慎终追远 明德思故

    《论语》较少谈论形而上意义的死亡,孔子用了很大篇幅来讲述人活着时应当怎样修礼为仁、圆成天命,而当弟子“问死”时,他却避而不答,说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。虽然儒家对“丧礼”也有规定和强调,但它更像是生礼的延续:出于孝,对父母应当“生,事之以礼,死,葬之以礼”,是践行“事死如事生”的要求。孔颖达、朱熹在为《论语》做注时,提出了其基本原则:“丧尽其哀/礼,祭尽其敬/诚”。这是附在学而篇的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句之下的,它从情理教化和血缘链条等方面展现了儒家的死亡意识,也在孔林的建制与发展中得以体现。



    慎终追远,体现的是对亡者的敬意和哀思。在出丧时要释放出自己的悲哀,在祭祀时要体现出自己的诚意,同时还要谨遵礼制。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,夹道仅是龙干虬枝的松柏,林道尽头为"至圣林"木构牌坊。陵内有享殿,祭孔时可摆放香坛,平时则放置礼器。享殿之后,正中为孔子墓,其子孙墓地分别在其东部、前部,形成“怀子抱孙”的格局。陵内多神兽、石器、碑碣,秩序谨严。参观祭拜时,总会感受到其庄肃气氛和哀思感情。



    民德归厚,指的是这种丧礼所带来的道德教化作用。在对祖辈先人的祭祀怀念以及对他们精神的回归之中,后世子孙能够培育温和顺从、敦厚有德的性情。《礼记·中庸》中提到“敦厚以崇礼”,而实际上敦厚也是礼教的结果。在丧礼这一具有凝重哀思的仪式的强调和催化下,民德可以归于温厚,念旧庄严的民族性格就此形成。



    /


    /

    人文认同:宗族建构,精神寄托


     随着历朝历代对孔林的修缮建设以及封建宗族观念的发展,归葬入林成为孔氏子孙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。这种身份认同又加强了孔氏宗族内部的向心力建构,在血缘纽带之外新形成了依托文化和仪式认可的精神连结。



    同时,通过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的文化观念,人得以完成精神的终极寄托。这是儒家人文品格的重要体现,将往世的死亡同现实生活中的孝道、礼仪联系起来,在仁与礼的价值中寻求精神永久的安宁。“慎”与“终”指向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”的诚实恳切,突出仪式中的心理因素,使得人们对死亡的纪念由最朴素的感情生发,也落入最朴素的感情之中。漫步在孔林的松柏森森、碑碣林立之中,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庄重深沉的历史积淀,更能感受到安泰厚重的文化传统。

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源:三孔景区


    作者:田雯洁

    编辑:田雯洁

    校核:姜会银



    上一篇:【带着《论语》游曲阜】孔庙:仁礼之伦 教化之尊


    下一篇:曲阜:放大优势 打响研学旅行圣地品牌